把博物馆搬进学校
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场馆
或是对文化历史的传承
更是一门课程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2020 年10月份,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起了校园博物馆,而这种热潮背后也带来新的问题。为了建博物馆而建,把它当成一种噱头,纯粹为了学校有这么个东西来展示一下,没有多少教育功能和课程作用,等等系列问题。
如何通过博物馆建设与课程相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当下校园博物馆建设要解决的重点!
学校博物馆教育活动不规范
学校博物馆教育活动不是简单地活动项目,如果没有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安排和指导,没有注重与中小学课程和教学相结合和衔接,没有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就导致了中小学生在参与学校博物馆教育活动时缺乏目标和动机,缺乏参与和互动,缺乏收获和体验。
学校博物馆教育课程不合理
由于缺乏对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的了解和研究,以及对学校博物馆资源特点和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博物馆教育课程往往缺乏科学性和适应性,单一性和刻板性较强。许多学校博物馆教育课程只是重复和复制一些常规和传统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根据本校学生的生活背景、文化特色、地域特征等进行差异化和多样化的调整和创新,没有根据博物馆的藏品类型、展览主题、教育目标等进行选择性和重点化的安排和展示,没有根据学校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互动手段、教育技术等进行优化和改进。
梅林中学青花瓷博物馆
梅林中学青花瓷博物馆始建于 2013 年,馆内面积 1200 平方米。梅林中学开设了五个层级课程的较为完备的美育体系,包括:艺术美育课程、学科美育课程、活动美育课程、基于 " 青花瓷博物馆 " 平台的综合美育课程和人文美育课程,强化了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助力全体学生个全面发展。同时,自梅林中学青花瓷博物馆建成,学校还开设了博物馆素养校本课程《瓷器鉴赏》,旨在通过对瓷器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主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养;各学科与博物馆课程进行整理和融合,并以此研发了梅林中学校本教材——基于 " 青花瓷博物馆 " 为平台的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系列丛书《瓷器生辉》。
西丽学校电影博物馆
2018年全国第一家电影课博物馆在西丽学校开馆,西丽学校电影课博物馆没有设门,任何学生都可以走进去观看电影课资源库中自己喜欢的电影。经常可以看到博物馆里,三两成团学生围着一个电脑,津津有味地看着。电影课博物馆不仅陈列着有关电影的物品,还摆放着十二台随时供学生观看电影的电脑,博物馆内还设置了互动区域,学生观影后可以在互动区域分享心得和想法,这给了学生非常自由的学习讨论空间。
在西丽学校,电影课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学科。电影课程、书本课程和行动课程交相辉映,逐步形成 " 交响课程 ",充分发挥了学科课程的延展和多学科的融合作用。学校还特别聘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雷桢孝教授到校指导电影课开展。
电影课博物馆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源,让学习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学生能完全沉浸其中,在里面开展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等认知层面的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依托校园博物馆的资源开展研究性、项目式学习,对师生而言都是非常优质的学习成长体验。校园博物馆本身代表的是经过梳理整合的教育资源、深度贯通的思维体验,与校园博物馆的互动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深度学习。
学生要走向成才之路,一定离不开丰厚的素养支撑。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校园博物馆就像一本书,生动有趣、富有内涵,启发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学习。
注:图文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作删除处理。